真如或实如,又译为如实、如如、本无、如,佛教术语,一般被解释为法的本性,即法的真实本质,也就是法的真实自性。
观,又译为种种观察、观察、观见、观照、觉察、洞察、觉照,音译为毘钵舍那、毘钵舍那、毘婆舍那、毘婆奢那,是佛教术语,在巴利语上有“特别、超”的意思,而有“观看、见”的意思,在英语通常被翻译为洞察力,意谓以正见来观察、择法,如实地观察诸法自性,洞察存在真实本质,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,也是三无漏学之中的般若学。它通常是指三辨识,即无常、苦、非我这在上座部佛教传统上的诸行三相,是一切存在的三个共同特征,及大乘佛教上的空性和佛性。
观,又译为种种观察、观察、观见、观照、觉察、洞察、觉照,音译为毘钵舍那、毘钵舍那、毘婆舍那、毘婆奢那,是佛教术语,在巴利语上有“特别、超”的意思,而有“观看、见”的意思,在英语通常被翻译为洞察力,意谓以正见来观察、择法,如实地观察诸法自性,洞察存在真实本质,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,也是三无漏学之中的般若学。它通常是指三辨识,即无常、苦、非我这在上座部佛教传统上的诸行三相,是一切存在的三个共同特征,及大乘佛教上的空性和佛性。
法性,又译法自然,佛教术语,指法本身内在具有的性质,也就是指法的本性,为诸法二种自性之一。
补特伽罗论者,佛教阿毘达摩术语,最早由说一切有部提出,是支持“有补特伽罗”的宗派的合称。说一切有部迦多衍尼子《发智论》主张“无补特伽罗”,后来提婆设摩《识身论》自称性空论者,将支持“有补特伽罗”的宗派概括统称为补特伽罗论者。其中的宗派,包括了主张“补特伽罗自性实有”的犊子部及其支派正量部等,和认为“有胜义补特伽罗”的说转部等。
《肇论》,后秦僧肇作,阐释诸法无自性、不可得空之妙理,全书分为五部分〈宗本义〉、〈物不迁论〉、〈不真空论〉、〈般若无知论〉、〈涅槃无名论〉。
自相,旧译自然,佛教术语,指个别的法,与其他法不同的相。这个术语源自古印度哲学。自相是各个法,外显、能被观察到的特征,而其内在性质,为自性。
观,又译为种种观察、观察、观见、观照、觉察、洞察、觉照,音译为毘钵舍那、毘钵舍那、毘婆舍那、毘婆奢那,是佛教术语,在巴利语上有“特别、超”的意思,而有“观看、见”的意思,在英语通常被翻译为洞察力,意谓以正见来观察、择法,如实地观察诸法自性,洞察存在真实本质,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,也是三无漏学之中的般若学。它通常是指三辨识,即无常、苦、非我这在上座部佛教传统上的诸行三相,是一切存在的三个共同特征,及大乘佛教上的空性和佛性。
法体,佛教术语,指有为法与无为法等一切法的本体与自性,相当于法性。在部派佛教时提出,对于法体是真实或假名,依各部派立场而有不同见解。
他性空,又译他空,也称为彼彼空,佛教术语,大乘佛教中对于空性的一种见,主张在自性之外的法,其自性是空性。抱持这种见解,称为他空见。